「藝術的作用不再是形成虛構或烏托邦式的現實,而是實際上成為現實的生活與行為指引。」—— 尼可拉·布希歐,《Relational Aesthetics》
在當代藝術領域中,相遇、對話與共同反思往往發生於轉瞬即逝的時刻。參觀展覽或美術館多被視為孤立且沉默的經驗,觀眾在安靜的環境中與作品對話,進行內省與思索。然而,藝術場域內真正豐富的交流往往集中於展覽開幕、私人預展或深夜活動中:在這些時刻,展場內的隱性或明文規則暫時鬆動,空間被談話聲、人潮與社交活動充盈,藝術與人之間的距離因互動而重新被定義。
《No Passive Mingling》延續並放大了這種社交性現象,試圖將展覽開幕的活力與交織轉化為日常。展覽場域因此不再僅是靜態觀看的場所,而是充滿動態社交與交流的社會實驗場。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欣賞者,而是共創氛圍中的核心參與者——透過與藝術作品、其他觀眾以及策展人之間的互動,激發一系列新的感知與思辨。

共同策展人之一的 Giada Holland。
展覽的策展理念受到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的啟發。法國評論家兼策展人尼可拉.布希歐(Nicolas Bourriaud)提出,關係美學強調「藝術作為一種會面狀態」,並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其社會環境視為創作與實踐的出發點。在這一展覽中,藝術不再僅是單向的視覺呈現,而是成為現實生活與社交行為的指引。透過策展策略的安排,觀眾彼此之間以及與作品的對話得以被最大化。
這一理念也呼應了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觀點:「真正的藝術不是在展覽中看到的物品,而是在那一刻的體驗與參與。」展覽不再是靜態的展示,而是一場動態、持續發生的社會實驗,邀請觀眾透過實際參與體驗藝術的力量。
《No Passive Mingling》作為展覽同時回應了疫情後人們對於實體交流的渴望與虛擬溝通疲憊感的反思。我們意識到面對面互動的無可取代之處,並試圖透過策展策略重現那種「真實的社會場域」所帶來的共感經驗。藝術作品不僅回應了這一思維,也藉由探討開幕場域中的社會動態與文化權力結構,成為開啟對話的觸媒。
藝術家們的創作透過積極的互動機制反映了展覽開幕中常見的社會動態——陌生人之間的交流、不同意見的交融,以及社會性參與的可能性。這些作品試圖模糊觀眾與策展人、藝術與社交之間的界線,讓每一位進入展場的參與者都成為共創經驗的一部分。
在此展覽中,我們試圖實現布希歐所提出的「藝術成為現實生活與行為的指引」的理念,讓展覽不僅是一場觀看的活動,而是重塑社會連結的契機。透過積極的參與與對話,《No Passive Mingling》引導觀眾重新思考藝術的社會功能與人際交流的價值,在這場當代藝術的實驗中探索創作與合作的無限可能。
策展人:Albby Hanxu Zhang, Giada Holland, Hee Jo Kang, Tai-Hsiang Huang, Sabina Eastman and Safiyah Abaalkhail
藝術家:Sarah Duffy, Faissal El-Malak and Karl Liang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