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早城案內所

  • 出版回顧 | 《早城誌02:給所有人的公園健康操》

    出版回顧 | 《早城誌02:給所有人的公園健康操》

    給所有人的公園健康操|回到最純粹的眼光,品味這座城市

    你心中的「公園」是什麼樣子?是傍晚微光中散步的身影,是兒時的溜滑梯,是街角喘口氣的小廣場,還是下班後揮汗如雨的跑道?《早城誌》第 2 期,以「公園」為出發點,重新召喚我們對城市空間的感知與想像——這次,我們以一場屬於所有人的「健康操」,邀請讀者一起走進城市裡的綠色場域,用身體與記憶對話。

    發現都市沙漠中的希望綠洲
    在這一章中,我們實地走訪了台北的六座代表性公園——大安森林、華山共融、圓山花博、林森、二二八、北投——用文字與鏡頭記錄不同年齡、背景的人們在公園裡的日常故事。無論是放學後在球場揮汗的高中生、在草地打滾的狗狗、推著輪椅散步的照護者,還是黃昏時段練太極的爺爺奶奶,每個人的腳步都共同編織出屬於城市的節奏與溫度。

    公園的遊樂設施越來越豐富多樣,但小孩真正喜歡玩得是什麼?

    公園還可以再更公園
    我們以一塊「痠痛貼布」為比喻,思索公園如何療癒城市與人的壓力。從「忙碌與閒暇」的對照出發,探討公園如何重新定義城市裡「有閒」的時光。從公園與學校、健身房的比較,我們發現,真正適合城市人呼吸、運動與想像的場所,或許就是這些綠意角落。
    更進一步,我們檢視了現代公園所面對的挑戰與可能:是否能回應不同族群的需求?是否能成為溝通與參與的公共平台?透過「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案例,我們看見市民如何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參與公共空間的再定義。

    公園美好生活提案
    在這一章中,從長椅的凝視、兒時的遊戲記憶、乃至對未來公園的想像與社會意義的探討,我們試圖以溫柔卻有力的視角,揭開城市空間與人之間深層的連結。同時,精選三本早城推薦書單,延伸公園與城市的閱讀維度,讓閱讀成為另一種散步的方式。


    為什麼這期主題叫做「給所有人的公園健康操」?

    健康操是一種集體且簡單的行動,只要一小塊空間、一點時間,人人都能參與。就像我們眼中的公園——它屬於所有人,是一座城市裡最民主的場所。我們想透過這期刊物,讓公園不只是城市裡「好玩、悠閒」的代名詞,而是真正承載交流、自然、療癒與社會連結的所在。

    在這裡,我們不是單純的觀察者,而是一起參與這場健康操的夥伴,與城市共舞,與生活共鳴。

    Content Credit:葉晞、王加榮、黃泰翔

  • 出版回顧 | 《早城誌01:在書店開一場人生派對》

    出版回顧 | 《早城誌01:在書店開一場人生派對》

    《早城誌 No.01》聚焦於「書店與城市」,透過實地走訪與閱讀書寫,重新觀看台灣各地書店的風貌,並思考閱讀在當代生活中的角色與意義。

    本期內容共分為三大單元。首先是「早城主題」單元,主軸為〈城市裡的書店之旅〉,編輯團隊走訪台北、宜蘭、台中與台南的六間書店,從獨立書店到大型書店,從地方創生基地到旅館結合書空間,細緻記錄每間書店的空間氣質、選書風格與經營理念。像是宜蘭的「城鄉潮間帶」,結合在地規劃與社區參與;台南的「唐恩書店」,則是把童年玩具與科普書籍融合,展現一種個人化的經營精神;而台中的「蔦屋書店」,則以「美」為首要語言,呈現書店作為文化場域的空間美學。每篇介紹文字不僅描述空間,也帶出書店與地方、與讀者的微妙關係,彷彿為每一座城市打開一條通往閱讀的捷徑。

    「梓書房」台中巷弄裡的慢時光:書、貓咪、咖啡,還有認真和溫柔的心。

    第二單元「早城專欄」,是一系列由編輯與撰稿者撰寫的閱讀隨筆,從個人經驗出發,延伸出對閱讀習慣、閱讀心理的觀察與自白。這些篇章命名風格親切有趣,如〈書店殺手〉探討現代人在書店「只逛不買」的行為焦慮,〈我不讀書〉是一篇閱讀戒斷實驗筆記,〈好睡的閱讀書單〉則分享睡前閱讀的選書哲學。這些文字既輕盈又真誠,帶著一點自我反省,也像是在讀者心裡輕輕敲門,喚起我們自己與書的日常關係。

    最後的「早城分享」單元則聚焦於實驗型企劃「早成包裹」,這是一項由編輯為讀者開立閱讀處方的服務。讀者可以主動提出自己的疑問或情緒困境,由編輯根據對話與觀察挑選一本書,隨附一張專屬處方箋,寄送給提問者。這項企劃延續了早城案內所的核心理念——讓閱讀成為理解自我、安頓生活的媒介,也讓一本書回到它最純粹的角色:一種與他人連結的工具。

    《早城誌 No.01》除了紀錄空間與書店,也收錄多篇深具共鳴的閱讀散文,是一本適合收藏、也適合隨時翻閱的城市閱讀誌。對於喜愛走進書店、關心在地文化、或者正在找尋與閱讀重新建立關係的你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種低限、安靜而真誠的對話方式。

    Content Credit:葉晞、王加榮、黃泰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