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A. Collective

  • 出版回顧 | 《台北散步週曆》

    出版回顧 | 《台北散步週曆》

    這是一本關於台北的書,也是一本關於散步的書,更是一本關於起步的書。

    本書與關於藝術工作室合作,以三個月的時間,帶著想要「重新認識台北」的初心,踏上了三十多條散步路線。從熟悉的信義商圈、永康街、到隱藏版的社子島、芝山岩,每一條路線都搭配詳盡的交通資訊、地區介紹與個人筆記,將城市的日常風景轉化為一篇篇貼近人心的散步札記。

    在行走與觀察中,作者以拍照與速寫記錄細節,帶著吳明益《單車失竊記》中「風景不只屬於眼睛」的想像力,讓每一次散步都成為通往生活深處的旅程。而書中不僅僅記錄了地點,更記錄了每一場身體親臨後的獨特感受,邀請讀者用自己的步伐,去完成屬於自己的版本。

    本書結合了週曆設計,每週一地,搭配筆記頁與地圖指引,讓散步成為一種生活的節奏,也是一種練習──練習離開習慣的動線、練習用心感受城市的肌理。

    無論你是城市探險的老手,還是剛想要開始親近台北的新人,這本《台北散步週曆》都將是你最溫柔而踏實的同行夥伴。

  • 出版回顧 | 《早城誌02:給所有人的公園健康操》

    出版回顧 | 《早城誌02:給所有人的公園健康操》

    給所有人的公園健康操|回到最純粹的眼光,品味這座城市

    你心中的「公園」是什麼樣子?是傍晚微光中散步的身影,是兒時的溜滑梯,是街角喘口氣的小廣場,還是下班後揮汗如雨的跑道?《早城誌》第 2 期,以「公園」為出發點,重新召喚我們對城市空間的感知與想像——這次,我們以一場屬於所有人的「健康操」,邀請讀者一起走進城市裡的綠色場域,用身體與記憶對話。

    發現都市沙漠中的希望綠洲
    在這一章中,我們實地走訪了台北的六座代表性公園——大安森林、華山共融、圓山花博、林森、二二八、北投——用文字與鏡頭記錄不同年齡、背景的人們在公園裡的日常故事。無論是放學後在球場揮汗的高中生、在草地打滾的狗狗、推著輪椅散步的照護者,還是黃昏時段練太極的爺爺奶奶,每個人的腳步都共同編織出屬於城市的節奏與溫度。

    公園的遊樂設施越來越豐富多樣,但小孩真正喜歡玩得是什麼?

    公園還可以再更公園
    我們以一塊「痠痛貼布」為比喻,思索公園如何療癒城市與人的壓力。從「忙碌與閒暇」的對照出發,探討公園如何重新定義城市裡「有閒」的時光。從公園與學校、健身房的比較,我們發現,真正適合城市人呼吸、運動與想像的場所,或許就是這些綠意角落。
    更進一步,我們檢視了現代公園所面對的挑戰與可能:是否能回應不同族群的需求?是否能成為溝通與參與的公共平台?透過「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案例,我們看見市民如何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參與公共空間的再定義。

    公園美好生活提案
    在這一章中,從長椅的凝視、兒時的遊戲記憶、乃至對未來公園的想像與社會意義的探討,我們試圖以溫柔卻有力的視角,揭開城市空間與人之間深層的連結。同時,精選三本早城推薦書單,延伸公園與城市的閱讀維度,讓閱讀成為另一種散步的方式。


    為什麼這期主題叫做「給所有人的公園健康操」?

    健康操是一種集體且簡單的行動,只要一小塊空間、一點時間,人人都能參與。就像我們眼中的公園——它屬於所有人,是一座城市裡最民主的場所。我們想透過這期刊物,讓公園不只是城市裡「好玩、悠閒」的代名詞,而是真正承載交流、自然、療癒與社會連結的所在。

    在這裡,我們不是單純的觀察者,而是一起參與這場健康操的夥伴,與城市共舞,與生活共鳴。

    Content Credit:葉晞、王加榮、黃泰翔

  • 新書預告|《How to dance with spaces》

    新書預告|《How to dance with spaces》

    How to Dance with Spaces》書籍說明與介紹

    在藝術、空間與人的交互之間,存在著一場無聲卻充滿張力的舞蹈。空間從來不是一個靜止的場域,它隨著光影的變化、人的行走以及藝術作品的介入而不斷被賦予新的生命。這本書以簡潔而富有詩意的語言,探索當代藝術如何進入空間,與空間及觀者之間形成動態的對話,揭示它們彼此之間微妙而深刻的關係。

    每一頁只用幾句話,但每一句都試圖引領讀者感受藝術與空間交織的瞬間。透過光線的移動、材質的碰撞、聲音的消長,讀者將體會空間如何被重新定義與塑造,也將重新思考觀者的存在對於藝術意義的參與與延展。

    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藝術與空間的哲思之作,更是一場邀請——鼓勵讀者以敏銳的感官和開放的心態走進各種空間,學會感受其細微變化,與之共舞。

    在本書中,你將找到以下核心觀點:

    1. 空間不僅是藝術的容器,也是創作的一部分
      空間的牆面、材質、光影與氣氛都會影響作品的呈現與觀者的感受。藝術進入空間後,會與空間形成相互影響的關係。
    2. 觀者的介入是藝術與空間對話的關鍵
      當人走入空間,他們的存在與視角讓作品與空間之間的對話更加完整。觀者的移動與凝視,讓藝術在空間中變得鮮活。
    3. 空間可以記憶藝術的痕跡
      當作品離開後,空間仍然保有它們曾存在過的記憶,這些記憶融入牆面、地板與空氣中,構成一段獨特的時間軌跡。
    4. 藝術是與空間共舞的邀請
      無論是展覽場域、公共空間,或是日常生活中的角落,藝術皆可以成為人們重新認識與探索空間的契機。

    本書適合多元讀者群:

    • 藝術愛好者: 以新的視角思考藝術作品與空間的互動。
    • 空間設計師: 探索空間作為創意場域的可能性與潛力。
    • 美學愛好者: 喚醒感官,以不同的方式感知空間與生活。

    透過《How to Dance with Spaces》,你將發現每個空間都有其獨特的聲音與節奏,等待我們用心傾聽與共舞。這本書將帶來一種嶄新的觀看與思考方式,啟發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世界。

  • 新書預告|《How to play with audiences》

    新書預告|《How to play with audiences》

    How to Play with Audiences書籍說明與介紹

    How to Play with Audiences》是一場引導藝術創作者與觀眾建立深度連結的探索之旅。本書專為藝術工作者設計,旨在提供他們如何透過藝術手法與創作策略,讓觀眾積極參與作品的核心思考。這不僅僅是一次對藝術互動的反思,更是針對藝術創作未來可能性的具體實踐指南。

    全書以簡單而有力的語句構建,聚焦於設計互動、營造沉浸式情境、激發情感共鳴的實用概念,協助藝術家重新審視與觀眾的關係。從動態參與到情感連結,每個概念都鼓勵藝術家設計更開放、更多元的藝術體驗,讓觀眾從原本的旁觀者轉變為合作者,從被動欣賞者進化為創造者。

    藝術的力量不僅在於展示,還在於延續。
    本書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作品不應該僅僅存在於展覽現場,而應在觀眾的參與與記憶中持續發酵。透過創造性的參與設計,觀眾不再只是短暫的觀看者,而是持續創作與對話的一部分。

    適讀對象
    不論你是藝術家、策展人,或是對藝術與參與之間的交集充滿興趣的創作者,本書都將為你提供新思維與啟發。它鼓勵你從作品的創作邏輯中跳脫出來,重新思考觀眾的角色與參與方式。

    關鍵理念包含:

    • 如何設計一場讓觀眾自由探索的互動體驗
    • 善用留白與開放結構,讓觀眾成為故事的共同創作者
    • 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以幽默或驚喜的手法打破距離
    • 在創作中融入地方元素,拉近觀眾與作品的距離
    • 鼓勵不可預測的參與結果,讓作品更具生命力

    透過本書,藝術家與創作者將能學會如何重新定義觀眾的角色與參與方式,讓藝術成為真正的對話與共創平台,激發更多可能性的火花。如果你也渴望讓自己的創作更具生命力與互動性,這本書將是你的最佳夥伴。

  • 新書預告|《How to talk with artists》

    新書預告|《How to talk with artists》

    How to Talk with Artists》書籍說明與介紹

    在藝術創作與人之間,存在著一場無聲卻充滿情感與想像力的對話。藝術家不僅透過作品表達自我,也藉由與觀者的交流拓展其創作的意義。然而,如何與藝術家進行真正有深度的溝通?這往往是一門被忽視的藝術。

    這本書以簡潔而具啟發性的語言,探索與藝術家建立連結的方法。每一頁僅用幾句話,但每一句都試圖引導讀者重新思考與藝術家的互動方式。透過細膩的觀察與實用的建議,本書幫助你以尊重、好奇與同理心來開啟一場與藝術家的有意義對話。

    藝術的世界充滿感性與直覺,本書將引領你以開放的心態進入這片豐富的創作領域。無論是在策展、收藏、創意合作,或是單純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你都能學會以新的視角與藝術家交流,探索他們的創作靈感與熱情。

    本書不僅是一份溝通指南,更是一場邀請——鼓勵讀者以真誠與耐心去傾聽藝術家的聲音,並以尊重與好奇共建交流的橋樑。

    在本書中,你將找到以下核心觀點:

    藝術家的語言需要傾聽與共情

    藝術家的表達方式往往超越文字,他們的創作帶有豐富的感知與隱喻。因此,真正的溝通來自於理解他們的語言,而非單純的回應或評論。

    開放與尊重是建立對話的基石

    與藝術家交流時,開放的態度與真誠的好奇心會讓彼此的對話更加豐富。尊重對方的創作與觀點是建立互信的關鍵。

    觀察比言語更重要

    藝術創作有時無需過多解釋。透過細心觀察藝術家的作品與創作過程,你將發現比語言更深刻的交流契機。

    溝通是一場探索創意的旅程

    與藝術家的對話不只是理解作品本身,而是一起探索創作背後的靈感、挑戰與故事。

    本書適合多元讀者群:

    • 藝術愛好者: 從新的角度理解藝術家與他們的創作世界。
    • 策展人與創意合作夥伴: 學會更有效地與藝術家交流,促進合作成果。
    • 美學與文化愛好者: 啟發對藝術與人的更深入理解。

    透過《How to Talk with Artists》,你將發現每次與藝術家的對話都如同一場探索創意的冒險,帶來無限的驚喜與啟發。這本書將幫助你以全新的方式看待藝術、藝術家與溝通,學會用心傾聽,並建立真正有意義的連結。

  • Taipei SanBoo|牯嶺街

    Taipei SanBoo|牯嶺街

    文:關於藝術工作室

    從捷運中正紀念堂站1號出口出站,沿著南海路走過大約兩個街區,會看到郵政博物館,左轉進去就是牯嶺街了。

    我猜想你聽說過牯嶺街,是因為一部名聲響亮的台灣新浪潮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這部電影裡,導演楊德昌講述著他在1960年代,就讀南海路上的建中夜間部時,同校學生之間所發生的故事。如果你看過了這部電影,再來牯嶺街散步,想必有不同的體感。

    1950年代,這裡是台北最知名的舊書街,輝煌時期曾經有兩百個舊書攤在這裡擺攤,直到後來政府的市容整頓政策下才沒落,如今只剩下松林書局等五間舊書店依然挺立在牯嶺街上。不過每年的十二月,這裡仍會舉辦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到時別忘了來逛逛!

    現在你走在牯嶺街上,看到了滿街的郵幣社,它們是在街首的郵政博物館啟用後,才漸次出現的。你挑了一間順眼的店面走進去,翻了翻滿山滿谷的郵幣冊,舊時代的色彩花樣使你目眩神迷。

    靠近牯嶺街口的地方,有一棟歷史建築,最早是日治時期的官舍,戰後改作為警察局使用,現在則是牯嶺街小劇場。有趣的是,它的大門上頭保留了警局時期留下的紅燈泡,如果你看見紅色燈泡亮起,代表當天裡面會有劇場演出,過去瞧瞧吧。

  • 企劃介紹|台北散步計畫

    企劃介紹|台北散步計畫

    這是一場關於台北、關於散步,更關於你與我的城市探索之旅 。

    由關於藝術工作室 與 A. Collective 共同企劃的 台北散步計畫,是一次深度探索台北的機會,將藝術與日常生活融合,讓每個角落的故事都能夠被發現與講述。我們希望透過散步的方式,帶領大家走入台北的街頭巷弄,發現那些平凡卻充滿美感的細節,無論是轉角處的老屋、街道上不經意的塗鴉,還是繁忙市區中的小公園,每一個細小的瞬間,都是這座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這個計劃並非單純的觀光導覽,而是以更細緻、在地的方式,讓參與者用不同的視角去感受台北。每週,我們會選擇不同的區域,無論是充滿歷史故事的古蹟建築,還是隱匿在城市角落的巷弄風情,我們都希望讓大家看到台北的多樣性和層次。這些地方也許是你我生活中最熟悉的場景,但我們總是匆忙地走過,忽略了它們背後隱藏的故事與情感。

    台北,不僅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它同時是無數故事交織的場所,承載著過去與未來的記憶與遺產。透過這個計劃,我們希望讓每一位參與者能夠放慢腳步,跳脫日常的忙碌,與我們一起以雙腳丈量台北。這不僅是一段身體的行走,更是心靈的漫遊。在散步的過程中,我們邀請你與我們共同感受這座城市的溫度,去尋找那些與每個人心中獨特共鳴的瞬間。

    無論你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還是來自他鄉的朋友,這座城市都擁有無窮的魅力等著你來探索。在每一條街道的彎曲中,每一個老舊建築的窗框後,我們都能發現屬於台北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正等待著你來發掘,與你共享。

    準備好和我們一起,打開台北的新篇章嗎?

    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