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A. Editions

  • 出版回顧 | 《台北散步週曆》

    出版回顧 | 《台北散步週曆》

    這是一本關於台北的書,也是一本關於散步的書,更是一本關於起步的書。

    本書與關於藝術工作室合作,以三個月的時間,帶著想要「重新認識台北」的初心,踏上了三十多條散步路線。從熟悉的信義商圈、永康街、到隱藏版的社子島、芝山岩,每一條路線都搭配詳盡的交通資訊、地區介紹與個人筆記,將城市的日常風景轉化為一篇篇貼近人心的散步札記。

    在行走與觀察中,作者以拍照與速寫記錄細節,帶著吳明益《單車失竊記》中「風景不只屬於眼睛」的想像力,讓每一次散步都成為通往生活深處的旅程。而書中不僅僅記錄了地點,更記錄了每一場身體親臨後的獨特感受,邀請讀者用自己的步伐,去完成屬於自己的版本。

    本書結合了週曆設計,每週一地,搭配筆記頁與地圖指引,讓散步成為一種生活的節奏,也是一種練習──練習離開習慣的動線、練習用心感受城市的肌理。

    無論你是城市探險的老手,還是剛想要開始親近台北的新人,這本《台北散步週曆》都將是你最溫柔而踏實的同行夥伴。

  • 出版回顧 | 《早城誌01:在書店開一場人生派對》

    出版回顧 | 《早城誌01:在書店開一場人生派對》

    《早城誌 No.01》聚焦於「書店與城市」,透過實地走訪與閱讀書寫,重新觀看台灣各地書店的風貌,並思考閱讀在當代生活中的角色與意義。

    本期內容共分為三大單元。首先是「早城主題」單元,主軸為〈城市裡的書店之旅〉,編輯團隊走訪台北、宜蘭、台中與台南的六間書店,從獨立書店到大型書店,從地方創生基地到旅館結合書空間,細緻記錄每間書店的空間氣質、選書風格與經營理念。像是宜蘭的「城鄉潮間帶」,結合在地規劃與社區參與;台南的「唐恩書店」,則是把童年玩具與科普書籍融合,展現一種個人化的經營精神;而台中的「蔦屋書店」,則以「美」為首要語言,呈現書店作為文化場域的空間美學。每篇介紹文字不僅描述空間,也帶出書店與地方、與讀者的微妙關係,彷彿為每一座城市打開一條通往閱讀的捷徑。

    「梓書房」台中巷弄裡的慢時光:書、貓咪、咖啡,還有認真和溫柔的心。

    第二單元「早城專欄」,是一系列由編輯與撰稿者撰寫的閱讀隨筆,從個人經驗出發,延伸出對閱讀習慣、閱讀心理的觀察與自白。這些篇章命名風格親切有趣,如〈書店殺手〉探討現代人在書店「只逛不買」的行為焦慮,〈我不讀書〉是一篇閱讀戒斷實驗筆記,〈好睡的閱讀書單〉則分享睡前閱讀的選書哲學。這些文字既輕盈又真誠,帶著一點自我反省,也像是在讀者心裡輕輕敲門,喚起我們自己與書的日常關係。

    最後的「早城分享」單元則聚焦於實驗型企劃「早成包裹」,這是一項由編輯為讀者開立閱讀處方的服務。讀者可以主動提出自己的疑問或情緒困境,由編輯根據對話與觀察挑選一本書,隨附一張專屬處方箋,寄送給提問者。這項企劃延續了早城案內所的核心理念——讓閱讀成為理解自我、安頓生活的媒介,也讓一本書回到它最純粹的角色:一種與他人連結的工具。

    《早城誌 No.01》除了紀錄空間與書店,也收錄多篇深具共鳴的閱讀散文,是一本適合收藏、也適合隨時翻閱的城市閱讀誌。對於喜愛走進書店、關心在地文化、或者正在找尋與閱讀重新建立關係的你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種低限、安靜而真誠的對話方式。

    Content Credit:葉晞、王加榮、黃泰翔

  • 新書預告|《How to dance with spaces》

    新書預告|《How to dance with spaces》

    How to Dance with Spaces》書籍說明與介紹

    在藝術、空間與人的交互之間,存在著一場無聲卻充滿張力的舞蹈。空間從來不是一個靜止的場域,它隨著光影的變化、人的行走以及藝術作品的介入而不斷被賦予新的生命。這本書以簡潔而富有詩意的語言,探索當代藝術如何進入空間,與空間及觀者之間形成動態的對話,揭示它們彼此之間微妙而深刻的關係。

    每一頁只用幾句話,但每一句都試圖引領讀者感受藝術與空間交織的瞬間。透過光線的移動、材質的碰撞、聲音的消長,讀者將體會空間如何被重新定義與塑造,也將重新思考觀者的存在對於藝術意義的參與與延展。

    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藝術與空間的哲思之作,更是一場邀請——鼓勵讀者以敏銳的感官和開放的心態走進各種空間,學會感受其細微變化,與之共舞。

    在本書中,你將找到以下核心觀點:

    1. 空間不僅是藝術的容器,也是創作的一部分
      空間的牆面、材質、光影與氣氛都會影響作品的呈現與觀者的感受。藝術進入空間後,會與空間形成相互影響的關係。
    2. 觀者的介入是藝術與空間對話的關鍵
      當人走入空間,他們的存在與視角讓作品與空間之間的對話更加完整。觀者的移動與凝視,讓藝術在空間中變得鮮活。
    3. 空間可以記憶藝術的痕跡
      當作品離開後,空間仍然保有它們曾存在過的記憶,這些記憶融入牆面、地板與空氣中,構成一段獨特的時間軌跡。
    4. 藝術是與空間共舞的邀請
      無論是展覽場域、公共空間,或是日常生活中的角落,藝術皆可以成為人們重新認識與探索空間的契機。

    本書適合多元讀者群:

    • 藝術愛好者: 以新的視角思考藝術作品與空間的互動。
    • 空間設計師: 探索空間作為創意場域的可能性與潛力。
    • 美學愛好者: 喚醒感官,以不同的方式感知空間與生活。

    透過《How to Dance with Spaces》,你將發現每個空間都有其獨特的聲音與節奏,等待我們用心傾聽與共舞。這本書將帶來一種嶄新的觀看與思考方式,啟發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世界。

  • 新書預告|《How to play with audiences》

    新書預告|《How to play with audiences》

    How to Play with Audiences書籍說明與介紹

    How to Play with Audiences》是一場引導藝術創作者與觀眾建立深度連結的探索之旅。本書專為藝術工作者設計,旨在提供他們如何透過藝術手法與創作策略,讓觀眾積極參與作品的核心思考。這不僅僅是一次對藝術互動的反思,更是針對藝術創作未來可能性的具體實踐指南。

    全書以簡單而有力的語句構建,聚焦於設計互動、營造沉浸式情境、激發情感共鳴的實用概念,協助藝術家重新審視與觀眾的關係。從動態參與到情感連結,每個概念都鼓勵藝術家設計更開放、更多元的藝術體驗,讓觀眾從原本的旁觀者轉變為合作者,從被動欣賞者進化為創造者。

    藝術的力量不僅在於展示,還在於延續。
    本書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作品不應該僅僅存在於展覽現場,而應在觀眾的參與與記憶中持續發酵。透過創造性的參與設計,觀眾不再只是短暫的觀看者,而是持續創作與對話的一部分。

    適讀對象
    不論你是藝術家、策展人,或是對藝術與參與之間的交集充滿興趣的創作者,本書都將為你提供新思維與啟發。它鼓勵你從作品的創作邏輯中跳脫出來,重新思考觀眾的角色與參與方式。

    關鍵理念包含:

    • 如何設計一場讓觀眾自由探索的互動體驗
    • 善用留白與開放結構,讓觀眾成為故事的共同創作者
    • 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以幽默或驚喜的手法打破距離
    • 在創作中融入地方元素,拉近觀眾與作品的距離
    • 鼓勵不可預測的參與結果,讓作品更具生命力

    透過本書,藝術家與創作者將能學會如何重新定義觀眾的角色與參與方式,讓藝術成為真正的對話與共創平台,激發更多可能性的火花。如果你也渴望讓自己的創作更具生命力與互動性,這本書將是你的最佳夥伴。

  • 新書預告|《How to talk with artists》

    新書預告|《How to talk with artists》

    How to Talk with Artists》書籍說明與介紹

    在藝術創作與人之間,存在著一場無聲卻充滿情感與想像力的對話。藝術家不僅透過作品表達自我,也藉由與觀者的交流拓展其創作的意義。然而,如何與藝術家進行真正有深度的溝通?這往往是一門被忽視的藝術。

    這本書以簡潔而具啟發性的語言,探索與藝術家建立連結的方法。每一頁僅用幾句話,但每一句都試圖引導讀者重新思考與藝術家的互動方式。透過細膩的觀察與實用的建議,本書幫助你以尊重、好奇與同理心來開啟一場與藝術家的有意義對話。

    藝術的世界充滿感性與直覺,本書將引領你以開放的心態進入這片豐富的創作領域。無論是在策展、收藏、創意合作,或是單純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你都能學會以新的視角與藝術家交流,探索他們的創作靈感與熱情。

    本書不僅是一份溝通指南,更是一場邀請——鼓勵讀者以真誠與耐心去傾聽藝術家的聲音,並以尊重與好奇共建交流的橋樑。

    在本書中,你將找到以下核心觀點:

    藝術家的語言需要傾聽與共情

    藝術家的表達方式往往超越文字,他們的創作帶有豐富的感知與隱喻。因此,真正的溝通來自於理解他們的語言,而非單純的回應或評論。

    開放與尊重是建立對話的基石

    與藝術家交流時,開放的態度與真誠的好奇心會讓彼此的對話更加豐富。尊重對方的創作與觀點是建立互信的關鍵。

    觀察比言語更重要

    藝術創作有時無需過多解釋。透過細心觀察藝術家的作品與創作過程,你將發現比語言更深刻的交流契機。

    溝通是一場探索創意的旅程

    與藝術家的對話不只是理解作品本身,而是一起探索創作背後的靈感、挑戰與故事。

    本書適合多元讀者群:

    • 藝術愛好者: 從新的角度理解藝術家與他們的創作世界。
    • 策展人與創意合作夥伴: 學會更有效地與藝術家交流,促進合作成果。
    • 美學與文化愛好者: 啟發對藝術與人的更深入理解。

    透過《How to Talk with Artists》,你將發現每次與藝術家的對話都如同一場探索創意的冒險,帶來無限的驚喜與啟發。這本書將幫助你以全新的方式看待藝術、藝術家與溝通,學會用心傾聽,並建立真正有意義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