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空間企劃

  • 出版回顧 | 《早城誌02:給所有人的公園健康操》

    出版回顧 | 《早城誌02:給所有人的公園健康操》

    給所有人的公園健康操|回到最純粹的眼光,品味這座城市

    你心中的「公園」是什麼樣子?是傍晚微光中散步的身影,是兒時的溜滑梯,是街角喘口氣的小廣場,還是下班後揮汗如雨的跑道?《早城誌》第 2 期,以「公園」為出發點,重新召喚我們對城市空間的感知與想像——這次,我們以一場屬於所有人的「健康操」,邀請讀者一起走進城市裡的綠色場域,用身體與記憶對話。

    發現都市沙漠中的希望綠洲
    在這一章中,我們實地走訪了台北的六座代表性公園——大安森林、華山共融、圓山花博、林森、二二八、北投——用文字與鏡頭記錄不同年齡、背景的人們在公園裡的日常故事。無論是放學後在球場揮汗的高中生、在草地打滾的狗狗、推著輪椅散步的照護者,還是黃昏時段練太極的爺爺奶奶,每個人的腳步都共同編織出屬於城市的節奏與溫度。

    公園的遊樂設施越來越豐富多樣,但小孩真正喜歡玩得是什麼?

    公園還可以再更公園
    我們以一塊「痠痛貼布」為比喻,思索公園如何療癒城市與人的壓力。從「忙碌與閒暇」的對照出發,探討公園如何重新定義城市裡「有閒」的時光。從公園與學校、健身房的比較,我們發現,真正適合城市人呼吸、運動與想像的場所,或許就是這些綠意角落。
    更進一步,我們檢視了現代公園所面對的挑戰與可能:是否能回應不同族群的需求?是否能成為溝通與參與的公共平台?透過「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案例,我們看見市民如何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參與公共空間的再定義。

    公園美好生活提案
    在這一章中,從長椅的凝視、兒時的遊戲記憶、乃至對未來公園的想像與社會意義的探討,我們試圖以溫柔卻有力的視角,揭開城市空間與人之間深層的連結。同時,精選三本早城推薦書單,延伸公園與城市的閱讀維度,讓閱讀成為另一種散步的方式。


    為什麼這期主題叫做「給所有人的公園健康操」?

    健康操是一種集體且簡單的行動,只要一小塊空間、一點時間,人人都能參與。就像我們眼中的公園——它屬於所有人,是一座城市裡最民主的場所。我們想透過這期刊物,讓公園不只是城市裡「好玩、悠閒」的代名詞,而是真正承載交流、自然、療癒與社會連結的所在。

    在這裡,我們不是單純的觀察者,而是一起參與這場健康操的夥伴,與城市共舞,與生活共鳴。

    Content Credit:葉晞、王加榮、黃泰翔

  • 展覽回顧|Aquotopia

    展覽回顧|Aquotopia

    「如果再也見不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1998)

    Aquatopia》以魚缸作為所處世界的隱喻,探索觀看與權力之間的複雜關係,進一步引導觀眾反思自身在現代都市中所處的位置。魚缸內的生態場景──魚群的數量與色彩、水草的律動、水流的運行方式──構築出一幅象徵性的世界縮影。透過引導觀眾靜心觀察這個封閉的透明空間,展覽希望提醒人們重新培養對周遭世界的感知力,進而帶著這份專注與覺察回到日常,重新審視自身所處的城市與生活。

    然而,《Aquatopia》不僅停留於觀看之美的表達,更深層探討了觀看與被觀看、控制與自由的交織關係。當觀眾注視著魚缸中的世界時,是否意識到自身也正如同魚缸中的魚般,身處一個更為巨大而隱形的觀看機制之中?這種機制或許來自監控技術的無孔不入,或許來自城市中無形的權力結構。

    展覽巧妙地借鑑了電影《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的敘事結構。片中,楚門的一生被精心設計在一個巨大而封閉的攝影棚裡,每一天的生活都被無數攝影機記錄,並作為全球觀眾的娛樂內容。儘管他看似擁有正常生活,實則從出生開始便被牢牢控制在一個虛假的現實中。在不斷被觀看與操控的人生裡,楚門的覺醒與追尋自由的旅程成為對現代社會中監控與權力的有力隱喻。

    Photo Credit:《The Truman Show》,來源:IMDb

    與楚門的故事相呼應,《Aquatopia》邀請觀眾從被動的觀察者角色進一步轉變為操控者。展場內設置了一個電擊裝置,讓觀眾可以選擇按下按鈕,對魚缸中的魚群施加短暫的電擊。這一選擇揭示了觀看與權力之間的轉換:當擁有控制的權力時,我們會如何行使它?我們能否意識到自身與控制者之間的倫理責任?

    作品同時回應了喬治·歐威爾筆下的「老大哥」式全景監控,提醒我們:觀看不再只是單向的行為,而是一種權力的象徵與運作模式。我們以為自己站在觀看的位置,掌握觀察的主導權,卻忽視了自身也可能正處於被觀察的視線中——世界即魚缸,而我們都是那群游弋其中的魚。

    Aquatopia》不僅是一場視覺與感知的實驗,更是一場權力與倫理的反思實踐。透過魚缸這個看似無害的場域,作品引導觀眾重新審視世界的本質與權力結構的滲透。或許,在這場實驗中,我們能開始質疑那座透明玻璃的存在,重新思考觀看的本質與生活的自由,從而找回屬於自己的世界與生活方式。

  • 展覽回顧|No Passive Mingling

    展覽回顧|No Passive Mingling

    「藝術的作用不再是形成虛構或烏托邦式的現實,而是實際上成為現實的生活與行為指引。」—— 尼可拉·布希歐,《Relational Aesthetics

    在當代藝術領域中,相遇、對話與共同反思往往發生於轉瞬即逝的時刻。參觀展覽或美術館多被視為孤立且沉默的經驗,觀眾在安靜的環境中與作品對話,進行內省與思索。然而,藝術場域內真正豐富的交流往往集中於展覽開幕、私人預展或深夜活動中:在這些時刻,展場內的隱性或明文規則暫時鬆動,空間被談話聲、人潮與社交活動充盈,藝術與人之間的距離因互動而重新被定義。

    No Passive Mingling》延續並放大了這種社交性現象,試圖將展覽開幕的活力與交織轉化為日常。展覽場域因此不再僅是靜態觀看的場所,而是充滿動態社交與交流的社會實驗場。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欣賞者,而是共創氛圍中的核心參與者——透過與藝術作品、其他觀眾以及策展人之間的互動,激發一系列新的感知與思辨。

    共同策展人之一的 Giada Holland。

    展覽的策展理念受到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的啟發。法國評論家兼策展人尼可拉.布希歐(Nicolas Bourriaud)提出,關係美學強調「藝術作為一種會面狀態」,並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其社會環境視為創作與實踐的出發點。在這一展覽中,藝術不再僅是單向的視覺呈現,而是成為現實生活與社交行為的指引。透過策展策略的安排,觀眾彼此之間以及與作品的對話得以被最大化。

    這一理念也呼應了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觀點:「真正的藝術不是在展覽中看到的物品,而是在那一刻的體驗與參與。」展覽不再是靜態的展示,而是一場動態、持續發生的社會實驗,邀請觀眾透過實際參與體驗藝術的力量。

    No Passive Mingling》作為展覽同時回應了疫情後人們對於實體交流的渴望與虛擬溝通疲憊感的反思。我們意識到面對面互動的無可取代之處,並試圖透過策展策略重現那種「真實的社會場域」所帶來的共感經驗。藝術作品不僅回應了這一思維,也藉由探討開幕場域中的社會動態與文化權力結構,成為開啟對話的觸媒。

    藝術家們的創作透過積極的互動機制反映了展覽開幕中常見的社會動態——陌生人之間的交流、不同意見的交融,以及社會性參與的可能性。這些作品試圖模糊觀眾與策展人、藝術與社交之間的界線,讓每一位進入展場的參與者都成為共創經驗的一部分。

    在此展覽中,我們試圖實現布希歐所提出的「藝術成為現實生活與行為的指引」的理念,讓展覽不僅是一場觀看的活動,而是重塑社會連結的契機。透過積極的參與與對話,《No Passive Mingling》引導觀眾重新思考藝術的社會功能與人際交流的價值,在這場當代藝術的實驗中探索創作與合作的無限可能。

    策展人:Albby Hanxu Zhang, Giada Holland, Hee Jo Kang, Tai-Hsiang Huang, Sabina Eastman and Safiyah Abaalkhail

    藝術家:Sarah Duffy, Faissal El-Malak and Karl Liang

  • 展覽回顧|汩汩

    展覽回顧|汩汩

    「汩」,從「水」,曰(yuè)聲,意即「水說話」之意,象徵著流動的水與其所承載的故事與記憶。這個字的聲韻如同水流般輕柔而不斷,象徵著時間的穿越與地景的變遷。

    台北城南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文化樣貌,得益於新店溪與南港山系的地理環境,不僅形成了多元的聚落結構,也承載著城市深厚的水文記憶。這些與水共生的生態與生活樣態,曾經是城南的一部分,隨著都市開發逐漸隱沒,但它們的痕跡依然如潛流般在城市中延續。

    「汩汩」以城南的水為主軸,邀請觀眾與城市的過去與現在進行對話。從環繞城市的新店溪流域到曾經滿佈的水圳道,這些水系見證了城南的發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本次計畫中,三位駐村藝術家黃泰翔、潘怡安與翁于庭透過田野採集與深入觀察,以水為媒介,探索其在城市中衍生的不同生活樣貌。

    他們透過文字、影像、裝置與行動等多元藝術形式,重新拼湊並呈現城市空間與水之間的深層連結。黃泰翔以影像紀錄與敘述試圖捕捉水文變遷對城市生活的微妙影響;潘怡安則透過裝置藝術重新詮釋消失的水圳與其對城市記憶的隱喻;翁于庭以行動與觀察實驗,帶領觀眾重新感受水域與人之間的互動。

    這場藝術計畫不僅是對台北城南文化與水文記憶的再現,更是一場關於時間、空間與人之間連結的詮釋與想像。透過「汩汩」的藝術對話,我們期望喚醒人們對城市空間的感知與記憶,重新思考這片土地與水的共生關係,尋回那些流動於日常中而不曾真正消逝的聲音。

  • 企劃介紹|台北散步計畫

    企劃介紹|台北散步計畫

    這是一場關於台北、關於散步,更關於你與我的城市探索之旅 。

    由關於藝術工作室 與 A. Collective 共同企劃的 台北散步計畫,是一次深度探索台北的機會,將藝術與日常生活融合,讓每個角落的故事都能夠被發現與講述。我們希望透過散步的方式,帶領大家走入台北的街頭巷弄,發現那些平凡卻充滿美感的細節,無論是轉角處的老屋、街道上不經意的塗鴉,還是繁忙市區中的小公園,每一個細小的瞬間,都是這座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這個計劃並非單純的觀光導覽,而是以更細緻、在地的方式,讓參與者用不同的視角去感受台北。每週,我們會選擇不同的區域,無論是充滿歷史故事的古蹟建築,還是隱匿在城市角落的巷弄風情,我們都希望讓大家看到台北的多樣性和層次。這些地方也許是你我生活中最熟悉的場景,但我們總是匆忙地走過,忽略了它們背後隱藏的故事與情感。

    台北,不僅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它同時是無數故事交織的場所,承載著過去與未來的記憶與遺產。透過這個計劃,我們希望讓每一位參與者能夠放慢腳步,跳脫日常的忙碌,與我們一起以雙腳丈量台北。這不僅是一段身體的行走,更是心靈的漫遊。在散步的過程中,我們邀請你與我們共同感受這座城市的溫度,去尋找那些與每個人心中獨特共鳴的瞬間。

    無論你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還是來自他鄉的朋友,這座城市都擁有無窮的魅力等著你來探索。在每一條街道的彎曲中,每一個老舊建築的窗框後,我們都能發現屬於台北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正等待著你來發掘,與你共享。

    準備好和我們一起,打開台北的新篇章嗎?

    ㄆ
  • 出版回顧|《Back to Habitat》

    出版回顧|《Back to Habitat》

    書籍介紹

    穿梭於台北城南的街道與巷弄間,我試圖以影像捕捉這座城市的肌理與脈動。在步伐與視線交織之際,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不斷浮現:「究竟是我行走於城市之中,抑或這座城市根植於我的記憶與想像之中?」鏡頭中的城市景象宛如心境的映射,現實與虛構彼此交錯,形成一場動態的影像詩篇。

    本計畫受到「路上觀察學」精神的啟發,延續日本藝術家赤瀨川原平及藤森照信等人所提倡的街頭觀察精神,以行走、駐足與凝視的方式探索城市空間的多重面貌。透過細膩的田野觀察與影像記錄,我們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視的街景與城市片段,讓其在影像中重新發聲。

    此外,本計畫也借鑑了凱文·林區(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的五大核心元素:路徑、邊界、區域、節點與地標。我們嘗試以影像詮釋這些構成城市意象的重要結構。例如,影像中的街道作為「路徑」,串聯了日常移動的軌跡;建築與河岸形成了「邊界」,界定了不同的城市功能與記憶場域;而城南特有的文化地帶則是「區域」的縮影,承載著歷史與當代的交織。

    在行走與觀察的過程中,我們宛如盲人摸象般,每個片段皆構成了對城市的獨特理解與想像。城市空間不僅存在於具象的建築與街道之中,更延伸至個體的記憶與心境。透過影像紀錄與跨界訪談,本計畫試圖探索城市、空間與人之間的動態關係,並拼貼出一幅綜合現實與心境的城市圖景。

    我們希望藉由影像與記憶的重構,引導讀者重新感知台北城南的豐富樣貌。每一幀畫面不僅是城市肌理的記錄,更是心境與城市對話的見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試圖尋回屬於我們的棲息地,並以不同的視角探索這片土地的深藏敘事。

    願讀者能以觀察者之姿,結合路上觀察學的精神與《城市意象》的視角,重新感知台北城南的獨特樣貌,並在此發現屬於自己與城市之間的故事。

    書籍內頁照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