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城市議題研究

  • 出版回顧 | 《台北散步週曆》

    出版回顧 | 《台北散步週曆》

    這是一本關於台北的書,也是一本關於散步的書,更是一本關於起步的書。

    本書與關於藝術工作室合作,以三個月的時間,帶著想要「重新認識台北」的初心,踏上了三十多條散步路線。從熟悉的信義商圈、永康街、到隱藏版的社子島、芝山岩,每一條路線都搭配詳盡的交通資訊、地區介紹與個人筆記,將城市的日常風景轉化為一篇篇貼近人心的散步札記。

    在行走與觀察中,作者以拍照與速寫記錄細節,帶著吳明益《單車失竊記》中「風景不只屬於眼睛」的想像力,讓每一次散步都成為通往生活深處的旅程。而書中不僅僅記錄了地點,更記錄了每一場身體親臨後的獨特感受,邀請讀者用自己的步伐,去完成屬於自己的版本。

    本書結合了週曆設計,每週一地,搭配筆記頁與地圖指引,讓散步成為一種生活的節奏,也是一種練習──練習離開習慣的動線、練習用心感受城市的肌理。

    無論你是城市探險的老手,還是剛想要開始親近台北的新人,這本《台北散步週曆》都將是你最溫柔而踏實的同行夥伴。

  • 出版回顧 | 《早城誌02:給所有人的公園健康操》

    出版回顧 | 《早城誌02:給所有人的公園健康操》

    給所有人的公園健康操|回到最純粹的眼光,品味這座城市

    你心中的「公園」是什麼樣子?是傍晚微光中散步的身影,是兒時的溜滑梯,是街角喘口氣的小廣場,還是下班後揮汗如雨的跑道?《早城誌》第 2 期,以「公園」為出發點,重新召喚我們對城市空間的感知與想像——這次,我們以一場屬於所有人的「健康操」,邀請讀者一起走進城市裡的綠色場域,用身體與記憶對話。

    發現都市沙漠中的希望綠洲
    在這一章中,我們實地走訪了台北的六座代表性公園——大安森林、華山共融、圓山花博、林森、二二八、北投——用文字與鏡頭記錄不同年齡、背景的人們在公園裡的日常故事。無論是放學後在球場揮汗的高中生、在草地打滾的狗狗、推著輪椅散步的照護者,還是黃昏時段練太極的爺爺奶奶,每個人的腳步都共同編織出屬於城市的節奏與溫度。

    公園的遊樂設施越來越豐富多樣,但小孩真正喜歡玩得是什麼?

    公園還可以再更公園
    我們以一塊「痠痛貼布」為比喻,思索公園如何療癒城市與人的壓力。從「忙碌與閒暇」的對照出發,探討公園如何重新定義城市裡「有閒」的時光。從公園與學校、健身房的比較,我們發現,真正適合城市人呼吸、運動與想像的場所,或許就是這些綠意角落。
    更進一步,我們檢視了現代公園所面對的挑戰與可能:是否能回應不同族群的需求?是否能成為溝通與參與的公共平台?透過「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案例,我們看見市民如何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參與公共空間的再定義。

    公園美好生活提案
    在這一章中,從長椅的凝視、兒時的遊戲記憶、乃至對未來公園的想像與社會意義的探討,我們試圖以溫柔卻有力的視角,揭開城市空間與人之間深層的連結。同時,精選三本早城推薦書單,延伸公園與城市的閱讀維度,讓閱讀成為另一種散步的方式。


    為什麼這期主題叫做「給所有人的公園健康操」?

    健康操是一種集體且簡單的行動,只要一小塊空間、一點時間,人人都能參與。就像我們眼中的公園——它屬於所有人,是一座城市裡最民主的場所。我們想透過這期刊物,讓公園不只是城市裡「好玩、悠閒」的代名詞,而是真正承載交流、自然、療癒與社會連結的所在。

    在這裡,我們不是單純的觀察者,而是一起參與這場健康操的夥伴,與城市共舞,與生活共鳴。

    Content Credit:葉晞、王加榮、黃泰翔

  • 出版回顧 | 《早城誌01:在書店開一場人生派對》

    出版回顧 | 《早城誌01:在書店開一場人生派對》

    《早城誌 No.01》聚焦於「書店與城市」,透過實地走訪與閱讀書寫,重新觀看台灣各地書店的風貌,並思考閱讀在當代生活中的角色與意義。

    本期內容共分為三大單元。首先是「早城主題」單元,主軸為〈城市裡的書店之旅〉,編輯團隊走訪台北、宜蘭、台中與台南的六間書店,從獨立書店到大型書店,從地方創生基地到旅館結合書空間,細緻記錄每間書店的空間氣質、選書風格與經營理念。像是宜蘭的「城鄉潮間帶」,結合在地規劃與社區參與;台南的「唐恩書店」,則是把童年玩具與科普書籍融合,展現一種個人化的經營精神;而台中的「蔦屋書店」,則以「美」為首要語言,呈現書店作為文化場域的空間美學。每篇介紹文字不僅描述空間,也帶出書店與地方、與讀者的微妙關係,彷彿為每一座城市打開一條通往閱讀的捷徑。

    「梓書房」台中巷弄裡的慢時光:書、貓咪、咖啡,還有認真和溫柔的心。

    第二單元「早城專欄」,是一系列由編輯與撰稿者撰寫的閱讀隨筆,從個人經驗出發,延伸出對閱讀習慣、閱讀心理的觀察與自白。這些篇章命名風格親切有趣,如〈書店殺手〉探討現代人在書店「只逛不買」的行為焦慮,〈我不讀書〉是一篇閱讀戒斷實驗筆記,〈好睡的閱讀書單〉則分享睡前閱讀的選書哲學。這些文字既輕盈又真誠,帶著一點自我反省,也像是在讀者心裡輕輕敲門,喚起我們自己與書的日常關係。

    最後的「早城分享」單元則聚焦於實驗型企劃「早成包裹」,這是一項由編輯為讀者開立閱讀處方的服務。讀者可以主動提出自己的疑問或情緒困境,由編輯根據對話與觀察挑選一本書,隨附一張專屬處方箋,寄送給提問者。這項企劃延續了早城案內所的核心理念——讓閱讀成為理解自我、安頓生活的媒介,也讓一本書回到它最純粹的角色:一種與他人連結的工具。

    《早城誌 No.01》除了紀錄空間與書店,也收錄多篇深具共鳴的閱讀散文,是一本適合收藏、也適合隨時翻閱的城市閱讀誌。對於喜愛走進書店、關心在地文化、或者正在找尋與閱讀重新建立關係的你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種低限、安靜而真誠的對話方式。

    Content Credit:葉晞、王加榮、黃泰翔

  • 展覽回顧|Aquotopia

    展覽回顧|Aquotopia

    「如果再也見不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1998)

    Aquatopia》以魚缸作為所處世界的隱喻,探索觀看與權力之間的複雜關係,進一步引導觀眾反思自身在現代都市中所處的位置。魚缸內的生態場景──魚群的數量與色彩、水草的律動、水流的運行方式──構築出一幅象徵性的世界縮影。透過引導觀眾靜心觀察這個封閉的透明空間,展覽希望提醒人們重新培養對周遭世界的感知力,進而帶著這份專注與覺察回到日常,重新審視自身所處的城市與生活。

    然而,《Aquatopia》不僅停留於觀看之美的表達,更深層探討了觀看與被觀看、控制與自由的交織關係。當觀眾注視著魚缸中的世界時,是否意識到自身也正如同魚缸中的魚般,身處一個更為巨大而隱形的觀看機制之中?這種機制或許來自監控技術的無孔不入,或許來自城市中無形的權力結構。

    展覽巧妙地借鑑了電影《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的敘事結構。片中,楚門的一生被精心設計在一個巨大而封閉的攝影棚裡,每一天的生活都被無數攝影機記錄,並作為全球觀眾的娛樂內容。儘管他看似擁有正常生活,實則從出生開始便被牢牢控制在一個虛假的現實中。在不斷被觀看與操控的人生裡,楚門的覺醒與追尋自由的旅程成為對現代社會中監控與權力的有力隱喻。

    Photo Credit:《The Truman Show》,來源:IMDb

    與楚門的故事相呼應,《Aquatopia》邀請觀眾從被動的觀察者角色進一步轉變為操控者。展場內設置了一個電擊裝置,讓觀眾可以選擇按下按鈕,對魚缸中的魚群施加短暫的電擊。這一選擇揭示了觀看與權力之間的轉換:當擁有控制的權力時,我們會如何行使它?我們能否意識到自身與控制者之間的倫理責任?

    作品同時回應了喬治·歐威爾筆下的「老大哥」式全景監控,提醒我們:觀看不再只是單向的行為,而是一種權力的象徵與運作模式。我們以為自己站在觀看的位置,掌握觀察的主導權,卻忽視了自身也可能正處於被觀察的視線中——世界即魚缸,而我們都是那群游弋其中的魚。

    Aquatopia》不僅是一場視覺與感知的實驗,更是一場權力與倫理的反思實踐。透過魚缸這個看似無害的場域,作品引導觀眾重新審視世界的本質與權力結構的滲透。或許,在這場實驗中,我們能開始質疑那座透明玻璃的存在,重新思考觀看的本質與生活的自由,從而找回屬於自己的世界與生活方式。

  • Taipei SanBoo|牯嶺街

    Taipei SanBoo|牯嶺街

    文:關於藝術工作室

    從捷運中正紀念堂站1號出口出站,沿著南海路走過大約兩個街區,會看到郵政博物館,左轉進去就是牯嶺街了。

    我猜想你聽說過牯嶺街,是因為一部名聲響亮的台灣新浪潮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這部電影裡,導演楊德昌講述著他在1960年代,就讀南海路上的建中夜間部時,同校學生之間所發生的故事。如果你看過了這部電影,再來牯嶺街散步,想必有不同的體感。

    1950年代,這裡是台北最知名的舊書街,輝煌時期曾經有兩百個舊書攤在這裡擺攤,直到後來政府的市容整頓政策下才沒落,如今只剩下松林書局等五間舊書店依然挺立在牯嶺街上。不過每年的十二月,這裡仍會舉辦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到時別忘了來逛逛!

    現在你走在牯嶺街上,看到了滿街的郵幣社,它們是在街首的郵政博物館啟用後,才漸次出現的。你挑了一間順眼的店面走進去,翻了翻滿山滿谷的郵幣冊,舊時代的色彩花樣使你目眩神迷。

    靠近牯嶺街口的地方,有一棟歷史建築,最早是日治時期的官舍,戰後改作為警察局使用,現在則是牯嶺街小劇場。有趣的是,它的大門上頭保留了警局時期留下的紅燈泡,如果你看見紅色燈泡亮起,代表當天裡面會有劇場演出,過去瞧瞧吧。

  • 企劃介紹|台北散步計畫

    企劃介紹|台北散步計畫

    這是一場關於台北、關於散步,更關於你與我的城市探索之旅 。

    由關於藝術工作室 與 A. Collective 共同企劃的 台北散步計畫,是一次深度探索台北的機會,將藝術與日常生活融合,讓每個角落的故事都能夠被發現與講述。我們希望透過散步的方式,帶領大家走入台北的街頭巷弄,發現那些平凡卻充滿美感的細節,無論是轉角處的老屋、街道上不經意的塗鴉,還是繁忙市區中的小公園,每一個細小的瞬間,都是這座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這個計劃並非單純的觀光導覽,而是以更細緻、在地的方式,讓參與者用不同的視角去感受台北。每週,我們會選擇不同的區域,無論是充滿歷史故事的古蹟建築,還是隱匿在城市角落的巷弄風情,我們都希望讓大家看到台北的多樣性和層次。這些地方也許是你我生活中最熟悉的場景,但我們總是匆忙地走過,忽略了它們背後隱藏的故事與情感。

    台北,不僅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它同時是無數故事交織的場所,承載著過去與未來的記憶與遺產。透過這個計劃,我們希望讓每一位參與者能夠放慢腳步,跳脫日常的忙碌,與我們一起以雙腳丈量台北。這不僅是一段身體的行走,更是心靈的漫遊。在散步的過程中,我們邀請你與我們共同感受這座城市的溫度,去尋找那些與每個人心中獨特共鳴的瞬間。

    無論你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還是來自他鄉的朋友,這座城市都擁有無窮的魅力等著你來探索。在每一條街道的彎曲中,每一個老舊建築的窗框後,我們都能發現屬於台北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正等待著你來發掘,與你共享。

    準備好和我們一起,打開台北的新篇章嗎?

    ㄆ
  • 出版回顧|《Back to Habitat》

    出版回顧|《Back to Habitat》

    書籍介紹

    穿梭於台北城南的街道與巷弄間,我試圖以影像捕捉這座城市的肌理與脈動。在步伐與視線交織之際,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不斷浮現:「究竟是我行走於城市之中,抑或這座城市根植於我的記憶與想像之中?」鏡頭中的城市景象宛如心境的映射,現實與虛構彼此交錯,形成一場動態的影像詩篇。

    本計畫受到「路上觀察學」精神的啟發,延續日本藝術家赤瀨川原平及藤森照信等人所提倡的街頭觀察精神,以行走、駐足與凝視的方式探索城市空間的多重面貌。透過細膩的田野觀察與影像記錄,我們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視的街景與城市片段,讓其在影像中重新發聲。

    此外,本計畫也借鑑了凱文·林區(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的五大核心元素:路徑、邊界、區域、節點與地標。我們嘗試以影像詮釋這些構成城市意象的重要結構。例如,影像中的街道作為「路徑」,串聯了日常移動的軌跡;建築與河岸形成了「邊界」,界定了不同的城市功能與記憶場域;而城南特有的文化地帶則是「區域」的縮影,承載著歷史與當代的交織。

    在行走與觀察的過程中,我們宛如盲人摸象般,每個片段皆構成了對城市的獨特理解與想像。城市空間不僅存在於具象的建築與街道之中,更延伸至個體的記憶與心境。透過影像紀錄與跨界訪談,本計畫試圖探索城市、空間與人之間的動態關係,並拼貼出一幅綜合現實與心境的城市圖景。

    我們希望藉由影像與記憶的重構,引導讀者重新感知台北城南的豐富樣貌。每一幀畫面不僅是城市肌理的記錄,更是心境與城市對話的見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試圖尋回屬於我們的棲息地,並以不同的視角探索這片土地的深藏敘事。

    願讀者能以觀察者之姿,結合路上觀察學的精神與《城市意象》的視角,重新感知台北城南的獨特樣貌,並在此發現屬於自己與城市之間的故事。

    書籍內頁照片摘錄